站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做好殡葬工作

发表时间:2019-07-12 15:41

当前,殡葬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期,要紧紧围绕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、移风易俗、群众受益的改革宗旨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,勇于担当,找准转型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,破除殡葬改革难题,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,符合殡葬事业和适应群众需求的新路子,不断把殡葬改革引向深入。

一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

理论上的坚定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,深入学习领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科学地谋划好新时代殡葬工作,持续深化殡葬改革。

二、深化殡葬改革工作

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,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明确谋划。而殡葬改革工作涉及领域广,思想认识难统一,群众诉求多元,难点多、阻力大,需要不断统一和深化各方认识,不断修正和完善改革思路和方案,不断检验和推广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,为改革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,认真落实殡葬改革政策。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》及民政部、发改委等9部门印发的《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》、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是做好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。我们要不断推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,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工作的民生需求,在履职尽责中树牢“四个自信”,体现“四个意识”,践行“两个维护”。

三、聚焦脱贫攻坚工作

要加大近郊、农村地区殡葬政策宣传工作,推动地区殡葬改革,严禁丧事大操大办,坚决避免因丧致贫现象的发生,助力社会保障兜底工作。同时,要合理布局殡葬服务设施,扩大遗体火化区范围,提升火化率,让更多的人了解殡葬政策,落实殡葬政策。要加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,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,以便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的职责。要聚焦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,解决好群众的“为难事”,打通“便民利民”的难点、堵点,让群众表达诉求更畅通,不让丧葬活动困惑自己、搅扰别人。要全面提升殡葬服务水平,保障群众“逝有所安”的基本需求。

殡葬陋俗与现代文明的冲突,殡葬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殡葬需求的矛盾,政府基本服务保障与放开殡葬服务市场的平衡,传统服务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职能手段的接轨等,都是有待破解的难题。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,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,加大对殡葬服务行业的管理力度,推进完善殡葬服务体系,以规范的殡葬服务,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。要大力弘扬依法治葬、文明节俭办丧的社会新风尚,为做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四、助推生态文明建设

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社稷民生的重要工作,面对环境污染严重,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,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,坚持全局观,树立新发展理念,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。强调绿色殡葬建设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,推动殡葬改革逐步深化。要加大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供给,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,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,积极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和殡葬用品。要让社会各界实实在在看到深化殡葬改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,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,使殡葬改革工作在党和政府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现,殡葬事业前景更加光明,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。

在殡的方面,要从群众的思想抓起,摒弃陈规陋习,不断转变思想认识,树立厚养薄葬、节地生态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,不乱埋乱葬,不建活人墓、豪华墓,不人为造成水泥石材固化、硬化等白色污染。

在葬的方面,要从经营性,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抓起。要有绿色发展理念,注重环境的改善,大力推动节地生态安葬的建设力度,推广骨灰植树、植花、植草和骨灰立体安葬等方式,倡导选择节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,全面推进生态墓园建设,确立“景观优先”,使生态墓园绿化覆盖率达到90%左右,消除人们对传统墓地阴森可怖的印象,让生态墓园融入城市景观之中。同时,加大对乱埋乱葬、骨灰装棺再葬、违规建墓的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力度,依法查处非法占地建坟。

五、提高队伍综合素质

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,努力提供规范、优质、适应群众不同需要的殡葬服务。殡葬服务单位作为面对特殊群体的窗口服务单位,要始终树立服务意识和窗口意识,提供体贴、温馨、优质、人性化、个性化服务。充分认识殡葬服务行业的特殊性,严格要求自己,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利益观、荣辱观,全面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,更好地适应当前殡葬改革和殡葬行业发展的需要。

站在新时代的高度,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践行新发展理念,进一步增强殡葬改革动力、激发殡葬事业发展活力、推动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、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。


分享到:
website qrcode

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